第229章 扣你一个月俸禄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见月明字数:4537更新时间:24/02/05 00:10:46
黄历四零八三年,洪武十九年十二月一日。
朱元璋正式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统率军二十五万北上辽东。
并以唐胜宗、蓝玉为副将,令赵庸、关良、李景隆、祁镇、徐允恭等随征。
同时又命俞通海、郭英二人,率五万水师助阵。
此令一出,列国震动。
大明要打辽东那是谁都知道的事情,要不是忌惮于高丽插手,年初就用兵了。
为了解决这个隐患,大明派出了一支千人的使节团,通过外交手段成功扰乱了高丽局势。
在确保高丽不会倒戈之后,出兵就成了题中应有之义。
真正让他们惊讶的,是大明的阵容。
侯爵以上就出动了十余位,其他勋爵更是不计其数。
军队数量更是高达三十万。
除了刚立国那两年北伐,这是最劳师动众的一次。
要知道,三十万大军背后,是数倍于此的役夫。
足见大明此次投入了多大的资源。
消息传到辽东,纳哈出惊惧不已。
大明如此劳师动众,定然是抱着毕其功于一役的打算。
自己手里只有二十万人,在兵力上就不占优势。
且汉人擅长攻城略地,他手下的北元军队更适合野战。
而辽东战场,恰恰是攻防战,北元骑兵无法发挥其战斗力。
从任何方面来说,他都没有优势。
没办法的情况下,他只能一边加固城防,一边向元惠宗求助。
元惠宗自然知道辽东的重要性,一边安抚纳哈出,一边派出五万军队支援。
并且还给高丽王下了一道命令,允诺许多好处,让其出兵协助纳哈出。
然而此时的高丽形势,已经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经过大明使节团的游说,高丽的文管集团和读书人,已经彻底倒向大明。
李成桂这个野心家,也顺势倒向了大明。
若非高丽王有北元支持,早就镇压不住国内局势了。
但随着大明出兵三十万,征讨辽东的消息传来,局势再次发生变化。
这三十万人是来打辽东的,又何尝不是来给予他们支持的?
高丽的读书人和文管集团,腰杆子顿时就挺直了,说话也敢大声了。
甚至在朝堂上,已经有人指着高丽王的鼻子喷了。
高丽王非常愤怒,可他更知道自己什么都不能做。
三十万大军,那可是三十万人啊。
统兵的将领无一不是战功赫赫的大将。
他知道大明定然会很重视这一战,可没想到竟然重视到这种程度。
眼看着纳哈出就要完了,这时候要是还强硬,恐怕大明不介意顺手打他一下。
不,大明都不需要动手。
等打败纳哈出,应天皇宫一道诏令,就能让他失去一切。
所以他必须要忍。
但若问他是否后悔……他确实后悔了。
大明派遣使节团过来的时候,就应该禁止这些人上岸。
并借用纳哈出的力量,将李成桂和文官集团彻底清洗一遍。
如果当初他能狠得下心,哪还用像今天这般受制于人。
然后以高丽和纳哈出的力量,就不信守不住辽东。
越想他就越气,越气他就越是不甘心。
然后就做出了一个决定,虽然我不能明面上支持纳哈出,但可以暗地里支援军需物资。
让纳哈出多坚持几年,说不定就有翻盘的希望。
毕竟当了那么久的高丽王,又不是真的昏聩之主,手下还是有一帮子人效忠的。
这些忠心之人,确保了他能将物资送到纳哈出那边。
甚至,他还将抓来的野女真、萨哈连等部落的青壮,送给纳哈出。
做完这一切,他才觉得心里舒服了许多。
殊不知,这一切都早就落入了有心人的眼中。
这个有心人,可不只是大明的探子,还有高丽内部的许多势力。
比如李成桂,在确定高丽王和纳哈出暗通款曲,他别提多高兴了。
不过他并未阻止,也未声张。
而是将证据抓在手里,坐等大战结束。
事实上,他又何尝不是在坐山观虎斗。
大明胜了,他就把这些证据拿出来,将高丽王拉下马。
为后续自己篡位,创造有利条件。
至于大明的探子为何不声张……他们也不知道。
只知道上面传下来的命令,就是收集证据别声张。
因为马上就要开战,怕北元人狗急跳墙,拿使节团的人撒气。
大明使节团也将人都叫了回来,除了少部分人留在开京便于沟通,其余人全部回到了碧澜渡。
之所以没有让人回国,其实也是为占领高丽做准备。
经过大半年的交流,这些读书人在高丽都有了很大的名气。
等到明军打下高丽,还需要他们去安抚高丽读书人和文官。
尤其是方孝孺,在高丽闯出了偌大的文名,拥有众多的拥趸。
他的态度,真的能影响到很多人。
此时,他也已经意识到,朝廷的目的不只是为了游说高丽,使其两不相帮。
恐怕还有别的打算。
至于是什么打算,他不敢想更不敢说。
他知道,陈景恪定然也参与了针对高丽的计划。
所以,很想和陈景恪聊一聊,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但没有任何机会。
眼下他只能等着答案揭晓。
不过他也没有闲着,而是开始从头回顾整件事情。
越想就越觉得很多事情,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如果猜测是真的,那大明这一次使用的手段,就太高明了。
陈景恪能参与制定这样的计划,实在妖孽啊。
回去一定要好好和他聊一聊,看看还有什么自己没有看懂的奥秘。
——
大明内部,对于打辽东之事看法也较为复杂。
文武百官自然是一致支持的,任谁都知道辽东有多重要。
不打下这里,北元随时都有卷土重来的可能。
就算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也要支持朝廷打辽东。
出现分歧的是民间。
北方民间普遍支持打,只有将北元人打痛了,大明才能过安生日子。
南方民间则不一样了,多出了一种声音。
打辽东和我南方有什么关系?凭什么让我出人出钱出粮?
虽然不敢明面上反对,但这种思想却一直存在。
朱元璋自然也知道这一点,痛骂这些人无知。
陈景恪正准备开口说什么,朱雄英先一步说道:
“皇爷爷,此事的责任在朝廷,不在百姓自身。”
朱元璋眉头一挑,问道:“朝廷的责任?怎么说?”
朱雄英说道:“这就是愚民之策的必然恶果。”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朝廷不允许开启民智,恨不得让百姓变成没有思维,只知道干活的牲畜。”
“那么百姓眼睛里,就只有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
“他们不知道大明是一个整体,不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
“别说是南北方差异,就算是隔壁的州县,对他们来说都是另一个世界。”
“大家自己都吃不饱肚子,又哪里有闲心去管千里之外的人的死活?”
“想要让大明上下一心,就要主动去告诉他们这个道理。”
朱元璋反问道:“学堂遍及天下,人人皆有机会读书,何言朝廷愚民?”
对这话,朱雄英很是不以为然:
“人人皆有机会读书,理论上确实如此,可事实上能读书的有几个?”
“我让锦衣卫调查过,很多地方的土财主都识不得几个字,更何况是普通百姓。”
“就算是学堂里的学生,就真的能理解什么叫大明一体吗?”
“不可能,他们学的书里,没有相关内容。”
“他们只知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天下是皇帝的,和我有什么关系?”
“丢的地也是皇帝的,只要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受影响就行。”
“想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告诉百姓,大明是一个整体。”
“北方丢失,敌人就会杀到南方,抢走他们的妻女财富……”
朱元璋不置可否:“你可知这么做的后果?”
朱雄英说道:“当然不能什么都说,但可以告诉他们大明有多大。”
“让他们知道,何为唇亡齿寒。”
“就如我们写了《华夏简史》,让百姓和四夷懂得了华夏历史,从而凝聚了人心。”
“我在江南能如此顺利的收服四夷之心,也多得益于此书的传播。”
“《防疫手册》、《防虫论》,让百姓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这都是教化之功,百姓学习了这些东西,也没有起来造反啊?”
“我大明要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就不能走前人的老路。”
“我们要试着走出一条新路子。”
朱元璋不禁点头,说别的他或许会不认同,会反驳。
可《华夏简史》这个,他确实无话可说。
这本书起到的效果,超乎了他的想象。
为大明处理四夷事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且这本书还在持续起作用,为民族大融合创造条件。
这确实是典型的教化案例。
朱雄英越说越兴奋,侃侃而谈道:
“我曾经和很多官吏聊过,他们都认为不可让百姓知道天地之大……”
“虽然他们给自己找了很多光鲜的理由,但说到底还是怕百姓串联到一起造反。”
“但这不过是朝廷一厢情愿的想法罢了。”
“事实上,哪一次百姓造反,不是流窜数省之地,裹挟无数百姓?”
“最后搅得天下不宁,甚至有失国的危险。”
“普通百姓被愚弄,确实没有大明一体的意识。”
“主动造反的野心家,又岂会不知道?”
“愚弄百姓的好处确实有,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朝廷和衙门的管理。”
“但由此带来的害处也更大,人心因地域分割,就是其中之一。”
“景恪一直很鄙视赵宋,可我读南宋史却发现,他们也曾经想过要北伐。”
“但每一次还在准备阶段就失败了。”
“这其中固然有保守派在阻挠,但民心不支持才是最主要的。”
“南方百姓并不想北伐。”
“打仗消耗的是自家的钱粮,死的是自家的汉子……”
“将中原之地打回来,还要出钱出粮支援建设。”
“那干脆给金、元朝贡,用钱粮换取和平,不是一样的吗。”
“这和大明当前情况何其相似?”
“北方人时刻面临北元威胁,支持朝廷北伐。”
“南方人没有切肤之痛,就很不以为然。”
“因为您是开国之君,能压的住这些反对声。”
“后世子孙呢?恐怕也会面临和南宋一样的局面。”
“一旦北方有变,南方更愿意关起门过日子,而不是支持朝廷打仗。”
朱元璋冷哼一声,说道:“百姓不过是井底之蛙,愚不可及。”
朱雄英反驳道:“百姓的‘愚’是谁造成的?难道他们真的天生愚钝不可教化?”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朝廷一边愚弄百姓,却又希望百姓能明大义这何其可笑。”
朱元璋脸色一黑,要不是因为你是咱大孙子,看老子怎么收拾你。
不过心中有气,总是要撒的。
于是他目光一转,看向陈景恪:“这都是伱教他的?”
陈景恪连忙摇头:“不是不是,这都是陛下、皇后、太子和大本堂诸位先生教的。”
“我就是一个小小伴读,陪太孙读书的,怎么敢妄言教太孙。”
朱元璋气道:“放屁,咱啥时候教他这么和长辈说话了?”
“都是你小子将咱的乖孙给带坏了,扣你一个月的俸禄,已做惩罚。”
陈景恪:“……”
朱雄英翻了个白眼,继续说道:
“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前人已经给我们指明了道路。”
“始皇帝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在地理和制度上完成一统。”
“汉武帝独尊儒术,在思想上完成一统……”
“我们都不需要想什么新点子,顺着两人的思路往下走就可以了。”
“强化大一统概念,让万民都知道大明是一个整体,让百姓知道什么叫唇亡齿寒。”
“如此,就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朱元璋这才点头说道:“既然你这么了解,那此事就交给你去做吧。”
“教化蛮夷之事,也一并交由你负责了。”
这就是要让他正式插手政务了。
朱雄英欣喜的道:“谢谢皇爷爷,我一定会将事情做好的。”
晚上还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