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三章 两边总督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夺鹿侯字数:4322更新时间:24/01/26 05:39:21
宁夏镇,花马池。
这是座兴建于天顺年间的新城,因为靠近盐池,也叫盐池城,历来既是宁夏直面北虏的要冲之地,也是宁夏向蒙古以盐换马的重要市场,因此每年秋防摆边,三边总督都要驻扎在花马池。
风沙卷住了马蹄,从东边来的运粮队步步艰难,而在城内正中的鼓楼上,三层飞檐巨大的阴影下,三边总督洪承畴的眼底写满忧虑,看着手上的书信缓缓叹了口气,喃喃道:“三边总督……”
这个年代的三边总督,哦不,现在是两边总督了。
这个年代的两边总督,可太难了。
进入春季的两个月里,他没有从任何方向听见任何一个好消息。
反倒是坏消息扎堆往他耳朵里跑。
去年他虽然从甘肃跑到了宁夏,但按照他临走前留在凉州的布置,凉州军民完全能够把刘承宗的大军阻拦在凉州之外。
原本按照计划,元帅军应该会因断粮而导致崩溃,今年开春,宁夏方向的明军便可集结重兵,轻而易举地攻入甘肃扫清残贼,将整个甘肃予以收复。
直到离开凉州,洪承畴都认为自己的计划万无一失,不管怎么算,元帅府的兵粮都不够支撑收容诸卫人口之后的冬季消耗;不管怎么想,他都不信今年宁夏无法动员一支重兵。
但事情的发展总是在突破他的想象力。
凉州确实撑到了今年,但元帅府在甘肃的军队别说哗变了,就连断粮的情况都没有出现,瓦剌鞑子从嘉峪关外运了五万头羊过来!
这事成为现实之前,如果有人告诉洪承畴,天底下有个人能让鞑子运五万只羊补充军需,他能把眼泪笑出来。
什么样的天才才能编出这样滑稽的故事?
洪承畴在陕西做了好几年官,对口外的蒙古人再熟悉不过,牲畜对生活在口外的人来说,那是比性命更重要的事。
口外匮乏的物资决定了,只要能拿出钱粮,甚至哪怕只能拿出一个抢到钱粮的希望,谁都能驱使一支蒙古军队为他们而战,小到一个部落、大到之前的林丹大汗,各有价码。
这不算什么能力,明军亦或农民军,都能做到。
但是没有,从来没有人能从他们嘴里抠出粮食。
是,他知道刘承宗在口外号称善战的汉人汗,这也是憨汗名号的由来,但即便如此这事也突破他的认知了,而且是在突破认知底线之后继续策马狂奔。
这就不是汗不汗的事儿,草原上的汗多了去,哪怕是正牌的林丹虎墩兔还活着,能干成这事儿吗?
让蒙古人拿牲口为他的军队补充军需,而且是五万头牲口,这跟和尚找乞丐化缘有什么区别?
所以直到现在,洪承畴都怀疑这条情报的真实性。
可不论这情报是真的还是假的,事情都已经发生了,结果就是刘承宗在甘肃的军队非但没在冬季断粮,还吃得满嘴流油。
确实是满嘴流油,洪承畴见了,去年后金从宣云边外撤退的时候,宁夏边军跟盘踞在鄂尔多斯的蒙古军队一直有接触,他们刺探到的情报是元帅府派到漠南的军队都带了很多荤油。
荤油的来源就是瓦剌鞑子运到嘉峪关的羊羔子,那些羊跟中原的羊不一样,屁股很肥,都是荤油。
正是这件事,让洪承畴意识到,朝廷对元帅府的真实情报少得可怜,对于刘承宗在青海这几年究竟都做了什么事,了解极为有限。
没有情报,他这个三边总督使用策略的基础就是错的,这仗怎么能赢?
洪承畴意识到,依靠明廷的传统手段刺探情报,根本看不清元帅府的真实面貌。
只不过整个冬季,他都顾不上元帅府,蔓延宁夏、延绥、固原等地的蝗灾,把他折磨得焦头烂额。
折磨他的不是蝗灾,蝗灾也折磨不到他,一方面他的官职是总督,全称为总督军务兼理粮饷,蝗灾是民政。
而另一方面,灭蝗的工作虽然确实很复杂,但是对这个年代陕西的地方官员、在卫武官来说,还真算不上什么大事儿,只是他们人生中遇到所有问题里最容易解决的一个。
至少这事有例可循,只要把它当成事,依照过去处理成功的例子去办,它就真能办成——这年头再也没有这么容易解决的问题了。
折磨洪承畴的是蝗灾带来的次生问题,他要兼理粮饷,可是蝗灾过境,哪儿还有粮饷?
其实这时候绝望的不仅仅是农民军,洪承畴这些大明官员也很绝望,只是绝望的地方不一样罢了。
摆在洪承畴面前的,是一个被打烂的陕西,各县、府,在职官员不到一半,而且一旦这个官死了,或者升调了、贬谪了,就很难再找到继任者,西安知府、陕西督粮道,这都是权势大过天的实缺,硬是能空个一两年没人补。
具体绝望到什么程度?
洪承畴过去有个同僚叫刘嘉遇。
在陕西做官的时候,他管粮政、刘嘉遇管邮政,不免要打交道,关系谈不上太好,属于敬而远之……洪承畴很少眼气别人的际遇,这个刘嘉遇就算一个。
刘嘉遇是邱县人,有才学、头铁、运气差、命格硬、脾气大。
这人很任性,刚当知县就得罪御使;进兵部,得罪魏忠贤;当官离家远了就不去,阉党五虎之首、兵部尚书崔呈秀要夺情,还被他臭骂:不祥之身。
偏偏就这个人,得罪魏忠贤是因为魏忠贤仰慕才干,给他连升了两次官;为官被举了四次卓异,朝廷让举荐官员,二十个人有三个举荐的都是他。
蝗灾、积案,处理得手到擒来;山海关军需、天津卫船只,一点不是问题;陕西的邮政,办得很好,到山西去,他甚至还拖着病体跟流寇打了仨月。
到哪儿做官,就到哪立功,但凡收收脾气,没准早入阁了。
这样一个人,现在怎么样了呢?
死了。
前年死的,在宣府怀隆兵备道任上被活活累死的。
因为连年战争之下,朝廷机器已经运转不灵,地方官员如果不是那么有才能、不是那么有气节,在任时怀有一点糊弄事的心态,只干自己能干的、只管自己能管的,对其他工作佛系一点。
如果不遇上后金入寇、流贼大掠、农民起义这种大事,干满一任并不难。
遇上了算点背嘛。
不可能每个人都有力挽狂澜的心思,即使有这样的心思,也不可能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能力与才干。
可要是较真起来,做个好官,那积压的问题就算把人累死,也干不完。
洪承畴如今面临的也是这种情况,宁夏和固原,已经空虚到没边儿了。
固原这个军镇的空虚不必多说,那是陕西大起义梦开始的地方。
其后八年里更是命途多舛,刘承宗把那抢空了,出身固原的军兵将校是元帅府的中坚力量,杨麒和李鸿嗣等官军将领又一股股地从那抽调兵力平叛。
如今整个固原镇就谈不上设防,否则一山之隔的静宁州也不至于直接倒向元帅府。
相较而言宁夏镇的情况要好上许多,早前一直能自给自足,兵力、甲械、城防工事,可谓三边翘楚。
直到去年,凉州的坚壁清野向中卫迁徙了六万多口人,紧张的安置工作做下来,让宁夏显得捉襟见肘,随后一场蝗灾毁了一茬粮食,情况就不一样了。
兵饷兵粮补给不上,战马倒毙、器械丢失的比例越来越高,下营阅操请假的军兵越来越多,不止一次有武官给洪承畴反映,再不发粮饷军队就没法带了,那些世代从军的职业武士都在营地里挂个名号,跑出去自谋出路了。
这其中最可怕的,是自万历朝宁夏之役结束后再没有哗变过的宁夏镇,出现了闹饷哗变的苗头。
好在宁夏镇的武官对军队掌控力很强,上下齐心,把士兵的愤怒妥善引导到了边墙之外,在后金军自宣大撤退,宣大边军追击与元帅府漠南军产生摩擦的同时,宁夏镇的军队也配合出边,袭击了盘踞在鄂尔多斯的漠北蒙古军。
责任倒也不全在宁夏边军,盘踞在鄂尔多斯的漠北军队也有挑起纷争的想法,属于双向奔赴。
发生在去年的后金寇边战役里,参战的五方势力谁都没漂漂亮亮地达成所愿,换句话说,都没赢。
后金巩固了对哈剌慎部的控制力,沈阳成功渡过可怕的涝灾,但战场上丢下许多尸体,最终劫掠的人口财货又都在追击中还了回去,无功而返,老家还被沈世魁捣了一下,战果不大,吓了一跳。
大明成功以微小的代价守住宣云,此次战役比以往都来得更加顺利,但宣府的中权营损失过半,同时被劫掠的人口和财货仅仅追回一部分,大股都被杨麒抢了,还要面临今后更加复杂的外部环境。
土默特从后金的威胁下解放出来,但也谈不上独立——事实上土默特自打俺达通贡开始,就不能说是完全独立的势力了,只能说对俄木布来说不算亏。
元帅府当然也不算胜利者,尽管这支孤军成功扎根漠南,但这很难说是把元帅府的影响力扩散到这边,毕竟是飞地,何况还要面临十万漠北蒙古军队的安置问题。
说起来,只有漠北蒙古算赚的比较多的,没死多少人,北边老家的自然灾害也躲过去了,还跟元帅府达成了在漠南驻牧的协议,但明廷不给他们开市场,诏书里的赏额也不给足数,导致边境冲突不断。
说实话,后金寇边的事情过去,崇祯倒是真没打算食言,四十九万两的市赏他是确实打算给足了的。
问题这个市赏,不是直接给钱,而是指互通有无的贸易额。
现在是两边都想要粮食,明廷在控制下的陕西部分地区,以市赏的名义摊派征收、采购挂面,运到延绥、宁夏二镇就被洪承畴扣了:兵都吃不饱,还拿到外边卖?换绸缎铁锅卖给他们。
来自漠北的贵族逛着月市,看着用马标价的上好潞绸大眼瞪小眼:我都快饿死了,你就卖我这个,让我拿铁锅煮丝绸吃?
两边的士兵恨不得互相吃。
不过很快口市上的潞绸也没有了,因为山西岢岚州的兴县闹了瘟疫,洪承畴不知道这是什么病,但他听说不是过去常见的天花,而是一种来得有急又快、颈部肿起的剧烈瘟疫,一死就死一家子,兴县的百姓四下逃散,整个城池几乎成为空城。
洪承畴的反应异常迅速,听闻消息的第一时间就要求整个陕西黄河沿岸,府谷、葭州、吴堡、延水关、韩城封锁跟山西的往来——他可是听河湟大战退回来的军兵说了,刘承宗是瘟元帅,能率领大军在瘟疫中进退自如。
洪承畴没那么蠢,不至于相信这种瘟神下凡之类的鬼话,他只是知道刘承宗对付瘟疫很有一套,如果瘟疫在陕西蔓延起来,元帅军再趁机东征,后果不堪设想。
实际上他如今正在关注另外一件事:驻军秦州的左良玉给他写信,提到刘承宗把凉州军需运入宁远县,认为此时甘肃空虚,正是收复的好时机。
洪承畴知道甘肃空虚,他就是从甘肃跑过来的,那边啥情况他再清楚不过了,今年秋季甘肃打上粮食之前,元帅府驻扎在那边的军队肯定要往别处调,粮食不够吃的。
但具体空虚到什么地步,他拿不准,万一在两千里外正有一支瓦剌鞑子组成的军队,正在向甘肃移动呢?
他得先弄明白元帅府的疆域,这个甘肃究竟算后方还是前线。
因此他转而将目光放向长城之外,从鄂尔多斯的蒙古人、南下的漠北三部、甚至是元帅府的漠南都督府,打探元帅府的情报。
在做出这一决定之前,他就告诉自己,不论打探到什么离谱的消息,都要照单全收,全部相信——因为甘肃之役,元帅府表现出的实力、势力,已经超过他对农民军、甚至叛军的常识了。
看起来离谱的情报,很有可能就是真的,甚至还不全面。
“军门,卑职幸不辱命。”
就在这时,兵备副使丁启睿攥着几幅画卷快步登上鼓楼:“刘贼僭号称汗传告各部的告示,拿到了!”
说着,一副标注山川河流与诸部贵族的图卷在洪承畴面前展开,就像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顺着冰山一角揭开帷幕。
一个跟中原朝廷认知完全不同的元帅府缓缓展现在洪承畴的眼前。
中午好!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