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论王朝的更替

类别:历史军事 作者:邺余字数:3280更新时间:24/01/26 18:11:13
    萧奕的意思也很明显,开民智。

    首先要开的便是这朝堂之上百官们的眼界,对于这个时代来说,一直都是上行下效。

    也一直都是遵从二八原则,那就是百分之八十的资源掌握在百分之二十的人手中。

    而这个百分之二十,自然就是坐在这朝堂之上的皇帝以及文武百官。

    若是不能改变这些文武百官们的思想,开民智也就成了一个笑话。

    很有可能就直接人亡政息。

    萧奕坐在监国太子的宝座上,在这宣政殿中,大声道:“孤以前有言,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而王朝更替,真的是五德相克、天道循环吗?”

    萧奕说完,看向了狄晏,这位如今的尚书,若是丞相制度还在,他必然能够位列左相之位。

    “狄尚书,你且说一说你的看法。”

    狄晏狄仁杰出列躬身,施礼道:“回殿下,王朝本是天子视朝之意。《周礼·地官·师氏》记载:居虎门之左,司王朝。所谓王朝,自三皇五帝之始,于夏王朝建立之初,便存在于历史长河之源头,从此往后数千年,王朝的权位继承,也都是父子相传。”

    “臣以为,王朝更替,并非是什么五德相克、天道循环,西汉209年,东汉195年,西晋51年,东晋103年,前朝37年。”

    “强盛如汉朝,也有四百年的统治,往后,晋朝也有一百余年,而前朝只有短短三十七年。”

    “若说什么五德相克,那三国归晋,又是什么说法?”

    “前朝了解五胡之乱,再一次让中原归于汉家天下,又是什么说法?”

    狄晏算得上是张久陵的高徒了,本人这几年,在萧奕的身边,也算是慢慢地开拓的眼界。

    特别是在了解了萧奕想要建立的一个前所未有的王朝之后,看的也就更远了。

    他有时候,也在想这样的问题。

    王朝的更替,到底是什么原因。

    直到萧奕说出了那句话,君为舟、民为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他才稍微有一些明了。

    说到这里,他直起身,抬起头,声音浑厚、深沉,环视了身边的官员们,才继续道:“故此,臣以为,王朝的更替之根本,在于朝堂之上。”

    “先秦时期,七国纷争,中原大地连年战火不断,不少地方的百姓,一会儿是秦人,一会儿是赵人。”

    “七国也都有着自己的文字,也有着自己的言语。”

    “直到始皇帝一统天下,才终结了周王朝之后分裂百年之久的中原大地,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大一统的王朝。”

    “然后便是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语言、统一思想,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制。”

    “这才算得上是王朝的真正开端。”

    “从此之后,王朝就算是再怎么更替,郡县制从未废除,皇帝也一直被尊为九五之尊。”

    “若是朝堂之上,有着昏君,天下必乱,若是朝堂之上奸臣祸乱朝纲,天下必乱。”

    “古往今来,也未有这等变故,也未有朝堂乱,才导致天下乱。”

    “这便是王朝更替的最为主要的原因。”

    不得不说。

    这狄晏是真的什么都敢说,也非常大胆。

    朝堂之上的不少官员,脸色都变了,都小心翼翼地看着监国太子殿下。

    狄晏这意思就很明显了啊。

    王朝的更替,主要原因就是皇帝的昏庸无能。

    这样的话,多少有一些大逆不道。

    “好!”

    萧奕拍着手,欣赏地说道:“当真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狄尚书所言,也足以是震耳发聩、引人深思。”

    “欧阳修,明日的邸报上,孤要见到狄尚书今日之所言所思所感!”

    欧阳修连忙出列,躬身施礼,道:“喏。”

    疯了。

    百官们都觉得监国太子这是要疯了不成?

    这样的话,不仅仅是让狄晏在朝堂之上说了出来,更是要上邸报,让天下人都看看?

    这就有一点儿像是罪己诏了啊!

    有人连忙站出来,躬身道:“殿下,不可。”

    “狄公之言,虽然颇有道理,但是……但是万万不能公之于众啊!”

    萧奕直言道:“有何不可,圣人有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作为大乾帝国的掌权者,难道就不应该三省吾身吗?”

    “每每称赞于帝王,什么虚心纳谏、广纳谏言、赏罚分明、施以仁政、爱民如子等等。”

    “可你们就能够保证每一位帝王都可以做到这般英明神武吗?”

    “帝王若是做错了,是一定要有大臣站出来谏言,引导他改正,这才叫做辅国之臣!”

    萧奕挥挥手,让那人退回去了。

    “孤倒是也有一些想法,王朝的更替,也不仅仅是在于坐在这个位置上的人,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生产力的发展。”

    “诸卿可以把‘生产力’暂时理解成‘种植粮食的能力’,也就是说,粮食多,才能养活更多的人,才能让黎民百姓活下去。”

    “也会出现一些不从事耕种,可以做其他事情的人。”

    “从这之后,也就诞生了中层阶级、高层阶级,也就能维持一个王朝屹立不倒的原因。”

    “很明显的例子,便是三皇五帝的部落争斗,再到最后的部落统一,耕种的粮食产量也就多了起来,然后就有了王朝。”

    “始皇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六国。”

    “为什么为什么要说奋六世之余烈?”

    “便是因为秦朝积累了六位帝王的文治武功,让百姓们能够吃得上饭,还能养活百万大军。”

    “这其中,商鞅变法,便是扭转了大秦发展的一个关键节点。”

    “秦朝时期,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制之策。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秦朝壮大起来的新制度。”

    “改革推动了秦国从上到下的发展和壮大,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壮大了国力,为秦国的富国强兵和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秦国乃至中原历史都起了重要作用。”

    “比如,商鞅在商业一道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想来,你们肯定是读到过商鞅变法,也知晓这等变革的内容,却又无法深刻领会。”

    “就比如这土地私有制,在你们看来,似乎也比较平常,可却从来没有往深处看,也从来没有站在一个黎民百姓的角度去看。”

    “毕竟,你们一开始,就是读书人,而不是田舍郎。”

    “土地的私有,从商鞅变法开始,一直延续到了现在,也就有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出现。”

    “你们想想,当黎民百姓都拥有了自家的土地,他们是不是就有了更大的希望,也就有了使不完得劲儿,天天照顾自家那一亩三分田,好种出来更多的粮食,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这样一来,全国上下的粮食,是不是也就多了起来?”

    “黎民百姓都知道,这是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种出来的粮食,都是自己的。”

    “吃不完,可以卖了换成钱。”

    “而不是说,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是别人的,是佃主的,是乡绅、大家族的,和我本身没有一点儿关系。”

    “那我为什么要尽心尽力去耕种,田地里面出现了杂草,我见到了,为什么要去除草?坐着吹吹风,只要是秋收的时候,达到了主家想要的产量,不就行了?”

    “我自己得到了我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才是重要的。”

    “至于这一亩三分地本来会产出更多的粮食,却因为这良田不是我自己的,也就不需要去尽心尽力,让它多种出来一些粮食。”

    “这才是土地私有制的好处。”

    狄晏等人细细品味‘土地私有制’这五个字。

    想一想,这王朝历史的变迁,以及从商鞅变法之后的时代来看。

    确实如此。

    战国时期,也就只有秦朝用了这个国策,才使得陇右道那等地方,竟然能够生产不少的粮食出来,养出来大乾百万之大军。

    也正是从此之后,才让黎民百姓也都有了自己的土地。

    也才有了户籍、田产之说。

    萧奕继续道:“在国政上,直接改变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施行以国法治天下,也就是说,国法在前,再大的家族,也要遵循国法,杀人必定偿命,如此,才有了律法之说。”

    “这就相当于是为王朝建立了法制,定下了规则制度,告诉百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从此之后,杀人偿命、偷盗受罚,谋反论罪等等。”

    “法治制度的出现,才让更多的人去尊礼。”

    “无法无以礼制。”

    “孤之所以让人一直在修改大乾律法,就是因为随着国策之改变,疆域之辽阔,人员之流动,会出现越来越多的违法现象,也会出现更多损害黎民百姓之利益的事情出现。”

    “若是朝廷坐视不理,到时候,便是官逼民反,黎民百姓被逼无奈,直接揭竿造反!”

    “而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从商鞅变法这一个点,就能看出来,王朝之兴盛之始。”

    “王朝在发展,思想在进步,学识在开拓,格物致理、明辨是非,你我都在往上走,而制度却还停留在原地,这就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迂腐顽固,从而导致王朝的生产力无法再进一步,王朝和黎民百姓之间的矛盾增大,从而引起了天下大乱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