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从龙之功
类别:
历史军事
作者:
周星河不会开车字数:4157更新时间:24/01/26 18:46:12
晋王府内,杨广并不知道现在皇宫内发生的情况,召集了诸多的部将都到了晋王府之中,在京城内将来要对南陈进攻的将领基本上都到场了。
召集了人之后,杨广对着李靖说:“李靖,接下来你给大家说说看我们对南陈进攻的策略。”
此时马上有人站了起来说:“殿下,此时并不是讨论对南陈策略的好时候,东北方战场上还打的厉害,虽然我军势如破竹,但是军资消耗巨大,南线暂无什么大事的情况下还是以稳为主比较好。”
“末将附议,我们大隋已经和高句丽进行和谈,不如等和谈的结果出来之后再进行对南陈的攻伐,万众一心才能事半功倍。”
所有人几乎都是一样的意见,包括了杨素在内。
杨素也劝说了一句:“殿下,现在确实不是好时机。”
杨广缓缓的起身说:“你们中的一部分人知道,一部分人或许不知道,今天早上我的皇兄,太子殿下从前线回京了,现在正在皇宫内。”
诸位将领中大部分是知道这个消息了,当然很多是还没接到消息就被杨广喊来了,这种消息,发酵一天全京城自然就都知道了。
一时间众人议论纷纷。
但是这又和他们现在商量征南陈有什么关系呢?
杨广任由他们议论了一会,才站起来说:“主帅在外,无诏而归,君臣相疑,将帅不和,与高句丽的仗打了大半年了,确实我军取得了不少的战果,但是现在和谈成功的话,战事就结束了,高句丽若发现大隋太子回京,军心不稳,趁机打回来也不是不可能的。”
杨广走到沙盘前,将地图上高句丽的旗帜拔了起来:“不论如何与高句丽的仗,年内应该都会结束了,而且短时间内应该双方都会克制的很。”
“但是殿下,东北方向就是太子殿下回来了,卫王殿下坐镇,可保无虞才是啊。”
杨广直视提问题的人反问了一句:“若我们在前线交战,我作为三军主帅,一言不发独自一人回大兴城,丢下前军不管,我且问你一句,你稳得住惶惶军心吗?”
那人咽了一下口水,摇了摇头。
杨广接着说:“是也,就算卫王叔确有惊天之才能,但是主帅如此行径,军心必然大乱,在在座诸位都是久经沙场的将军了,军心一乱的后果,就不用我多说了吧。”
不少人叹了口气,高句丽一战,从一开始卫王率领骑兵冬日征伐,打下城池到后面的层层推进,都让人赞不绝口,而且这是真正意义上大隋的主力部队都装备了火器之后的国战,所以不少的战术战法,都是卫王根据实际情况临时改的。
对于行军打仗的人有着很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所以大家都分外的关注。
现在高句丽战场上军心已乱,但是有卫王在,杨广觉得不一定能继续获取成功,但是守住现在的成果问题应该不大,和谈中让高句丽再送点东西来,那就更加好了。
“所以高句丽的战场,今年年内应该就会结束了,对南陈的一战才是我们大隋真正最重要的一战。”
杨广在众人的面前宛如一个演说家:“自从司马乱国,五胡乱华,衣冠南渡,这一来中原分裂几百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现在中原大地上只剩下了我们大隋和南陈,分居南北,是以天下一统之势已然成也,我等必顺此机会,乘势而行。”
统一天下这件事情,过往的人都谈过很多次了,诸位将领并不觉得这是个简单可以实现,或者是他们为之奋斗的远大目标。
因为这年代,大部分人没有那么重的大一统情怀,在分裂的时代中长大的人,特别是这种延续了几百年的分裂大势下长大人,甚至觉得这种打仗就是国与国之间的正常打仗而已,互相要的是利益,而不是什么大一统思想。
此时杨广发现,用大一统思想和下面的人交流似乎并没有什么用,无法激发大家内心的激情。
这种事情,必须要军心齐,目标一致。
此时年纪最小的李靖走到了沙盘前,拿出一根杆子指着南陈的地图说:“太子殿下无诏归京,犯了军法,我不知道陛下会怎么惩罚处置太子殿下,我也不敢妄自猜测,但是如果是我,我会对自己的儿子非常的失望。”
杨素瞬间明白了李靖的意思,看着杨广的表情变得奇怪,也算是想明白了今日杨广召集这群人的,要征伐南陈的意思。
杨素当即站了起来:“李靖,太子虽然失德,但是我等不应妄议太子德行,今日只说今日的事情,只说我等自己的事情。”
杨素虽然表面上责怪李靖,但是一句太子失德却让众人幡然醒悟,太子失德,难为人君。
大家多少也知道二圣,特别是皇后因为太子做的蠢事颇为不满,这次再闹出这样的事情,加上之前调查东宫也有不少人听到了风声。
甚至于有些小道传闻在民间流传。
如果真的太子之位易主,那么谁将做太子呢?
无疑是现在自己眼前的这位晋王殿下,而今日晋王召见他们要商讨征南陈的事情,这不是征讨南陈啊,这是助力晋王登太子之位的誓师大会啊,这是他们往上走的登天大道啊。
退一万步来说,皇帝不废除太子,不立晋王为太子。
但是杨勇现在表现的这么拉胯,如果杨广真的打了南陈,不一定说全打下来,打一部分下来,打了大胜仗回来,那两人的威势可就不能相比了。
帮你打天下的儿子和无用的儿子,掌握军权的儿子和丢弃大军的儿子,怎么选?杨坚还能选错不成?
选错了,玄武门前见真章。
携天下大势,大位可期。
而帮他的人,都可谓潜邸从龙之臣,关系可就不是旁人能比的了。
此时之前不说话的李渊站了起来说:“微臣李渊,唯晋王殿下马首是瞻,愿助殿下一臂之力,统一天下!”
“末将,唯晋王殿下马首是瞻,愿助殿下一臂之力,统一天下!”
此时在场的人纷纷站起身来表态。
相比起将来自己立了大功劳后被部下们半挟持着说要抢龙椅,不然早点让他们知道奋斗的方向和未来成功后可能的回报,他们会干劲更足,做事更考虑将来的整体性。
这个大饼,只要自己画了一笔,其他的他们会自己脑补下去。
此次事情不论如何皇帝会看到自己两个儿子之间的巨大差距,宛如云泥,堪比鸿沟。
……
第二天的一早,早朝,到场的大臣们第一次看到了皇帝无精打采,甚至于说是精神萎靡的状态。
杨坚这几年来,除非是生病了,不然从来都是精神抖擞的面对每一次的朝会,给人看上去永远一种精力饱满,中气十足的样子。
他知道自己不算年轻了,甚至近两年晚上批阅奏折都渐感无力,但是谁都希望自己的领导精气神十足,要是一国领袖走路都得人扶着,爬个楼梯还跌跌撞撞的,大臣们难道不会觉得自己的君主已经年迈无力了吗?
所以他总是力求每一次的早朝都精神抖擞。
也正是因为如此,今日的萎靡不振才让大臣们觉得更加的突兀和奇怪。
高熲见情况不对就上前说:“启禀陛下,近日来大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各地所奏之事多无紧急,微臣看后觉得从未有如此顺遂之时,实乃天下苍生之福,不如请陛下早些散了今日朝会,让微臣等人偷偷懒,休息一日。”
朝堂当差,懂得揣摩圣意,就算是成功了大半。
高熲的话显然让杨坚满意,正打算下令,却有那不识趣的站了出来。
清河郡公杨素,从臣子中出列,大步迈向了大殿正中:“启禀陛下,微臣有事启奏。”
杨素自然也知道此时站出来,会招来皇帝的厌恶,但是此事毕竟有人来做,这个倒霉的事情总得有人来担着。
既然压宝在了杨广身上,那一次他就梭哈。
高熲给了杨素一个眼神,示意他别说话,但是杨素全当没看见,当即开口说。
“陛下,昨日微臣接到前线邸报,幽州附近似乎出现了一个佛教组织名为【一叶檀佛国】,收拢教众数量庞大,当地官员觉得这个佛教组织不似好人,经由询问之前朔州与突厥一战之时就有这个组织的分部在关内与山匪沆瀣一气,还请陛下重视此事,派出幽州军队剿匪。”
杨素自然不可能直接说太子的事情,昨日他们讨论征伐南陈的事情,十分凑巧的,十分顺带的就讨论到了幽州及东北方面的情报,汇总了一下近来三月的情报后发现了一些可能需要幽州用兵的事项,其中【一叶檀佛国】这个发迹于涿郡组织,最近在幽州有壮大的迹象。
顺水推舟,理所当然的谈了起来。
杨素说完之后,另外一位官员适时适当的站了出来,义正言辞的说:“陛下,微臣觉得此事不妥,幽州军正在与高句丽交战,虽然现在是和谈之时,但是更不能懈怠,不过小小的教会而已,不足挂齿,不必过于担心,幽州军应全力面对高句丽保证万无一失才对。”
杨素马上说:“此言差矣,幽州军兵强马壮,高句丽不过案上鱼腩,根本不是我军的对手,而这些教会蛊惑人心,容易引发动乱,这类邪门歪教,闹事生非也不是一两次,往往每次到走后一群信徒都非常狂热,只能杀伐许多人才能平息,现在有了迹象就应该出兵平息才行,不能坐视其扩张,只需不到一万精兵应就可以平息。”
“说的轻巧,这种组织,最是难以找寻,深入民间,要抓起根源没个一年半载怕是难,大战当前抽调如此多的军队,最终可能还是无用功,微臣敢问这个若是因此耽误了与高句丽的战事,让前线战果有失,郡公您担得起这个责任吗?”
杨素怒而指着那人说:“你!!你妖言惑众,我说要剿灭妖教,你如此大的反应,是不是你与那妖人有勾结?”
“哼,郡公莫要血口喷人,我反倒觉得是郡公在涿郡资产不菲,恐是用军队护着私产吧。”
“高句丽战局有失,你能负责吗?”
“妖教做大,你能负责吗?”
朝堂辩驳一下子最终演变成了争吵。
皇帝一脸的沉闷,听着他们的争吵,虽然没说太子的事情,但是几句话就扯一下高句丽的战局,皇帝就想到了私自回京,丢下大军不管的太子爷。
越吵越心烦。
高颎自然知道太子回京的事情,但是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此时这群人反复提起高句丽战场就是在不断的在提醒太子回京的事情。
见争吵越发激烈,高颎站出来制止了两人。
“两位!两位!朝堂是商议事情的地方,不是互相责骂之处,还请暂歇。”
杨素愤愤不平的甩下一句:“竖子不足与谋,祸国乱政之小儿。”
争吵平息,高颎再次打圆场:“陛下,涿郡妖教之事,还容微臣派人先探查一番,有个定论再说。”
杨坚此时没有什么商议朝政的心思,怎么处理太子的事情让他头痛的很,偏偏还不能和自己最信任的高颎谈这件事情,因为他的女儿也是太子的良训,只是不受宠,从皇后开始查这件事情开始,就先安排高良训回娘家暂住,避开了风波。
高良训又是一个淡漠的性子,不管事情,所以高颎从她身上也得不到什么情报,
只能从皇帝那愁苦的表情里面猜出来,事情定是极其不好的。
早朝开始之时,就有一骑快马从南门快速的驶入,骑在马上的士兵,裹着报丧的白布,一路奔袭向了皇宫大门。
到了宫门口,边关邸报伴随着太监们一道道的传递,送向了正在争吵的朝堂之上。
当高颎让争吵暂歇,还不待多说什么话,邸报就送到了大殿内。
因为事情紧急,无人敢耽搁,直接就上达天听。
汇报的太监,颤颤巍巍,声音都有些颤抖的说:“陛下……陛下,边关急报,卫王殿下……卫王殿下……殿下,薨了。”
(本章完)